太極起源

太極拳之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五種不同說法:

1. 唐代 許宣平傳予 宋遠橋

其所傳的太極拳名《三世七》,或《三十七》。此說始於民初 宋書銘,托名為其遠祖 宋遠橋述記。但其所記之歷史部份不僅不合史實,而且語多虛妄荒誕,不足為信。

2. 宋代 張三丰傳予 張松溪

清代《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記載有《內家拳》源於武當道士 張三丰2 。近代有著書立說者,不知因何,認為此《內家拳》即太極拳,因而追立張三丰為宗。然而,王征南之徒 黃百家在其所著的《內家拳法》中列出《內家拳》所禁犯病法有“遲緩”及“雙手齊出”兩則,均與太極拳互相抵觸。況且,除“王征南墓誌銘”外,未有任何正史,筆記提及張三丰,歷史是否有此人物亦成一大疑問。

3. 明代 張三豐傳予 王宗岳

此說最為普及。尤其是在武俠小說和電影的影響下,耳濡目染久了,一般大眾亦會想當然的認為武當 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始創人。事實上,《明史》 及《太和山(武當山)志》都隻字未提及張三豐會武術,何況張三豐為元未明初人,與王宗岳相去約四百年,妄加牽連,不值一駁。事實上,張三豐被神化及廣為人識,乃明代宮廷爭套的副剷品。事緣,明成祖,靖難之變後,遣胡、朱祥、鄭和等,假托尋訪張真人,實則穩訪其姪建文帝下落。

4. 清代王宗岳傳予蔣發 再傳陳長興 (陳家溝)

王宗岳,清代山西人,著有《太極拳論》。咸豐年間,武禹襄(武式太極拳創始人)偶然得到拳論,使《太極拳論》不致湮沒失傳,更被歷代太極拳家奉為經典。現今太極拳理論研究,莫不奠基於《太極拳論》。
此說由來,只因當代還沒有任何歷史考據參照,有關太極拳的起源又每每依附不少神話傳說,故此有人逐以王宗岳為可引證的始傳者(非創始人),太極拳於王宗岳以前的發展如何,不作測。已然,據近代考證所得,已知王宗岳在生時,陳家溝經已武風鼎盛6,人才輩出。故此,太極拳並非由王宗岳從予陳家溝人。

5. 陳家溝陳王廷所創

據武術考據家 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是明未清初武將 陳王廷吸收了明未抗倭名將 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結合《黃庭經》的導引、吐納方法及陰陽學說創編而成。


太極拳承傳圖



陳家溝太極王家拳

王家太极,又名陈家沟太极王家拳。王家太极在传统陈式太极拳和王西安拳法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多年研习、实战、教学积累,科学系统的完善了太极拳拳理、技法体系、训练体系、教学方法等,尤其在对太极拳身心共训的系统化整理、太极技法的实用性等方面形成了科学、系统化的完整体系。

王家太极,是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可复制的拳法运动体系。套路中每一招一式都符合太极拳理、医理、哲理。王家太极处处体现阴阳哲理,从基础动作与高级技巧之间互为其根的关系,到内外兼修的训练模式,再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印证关系,以及敌我之间的进退平衡等……处处都符合阴阳变化关系,处处都在诠释着太极哲理下的科学辨证关系。

王家太极拳理上很重视意、气、力的协一和变化关系,劲力上要求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劲力的阐述上也多是以阴阳对立为表现,例如虚实、刚柔、快慢、长短、缓急、方向、曲直、大小等。

王家太极代表套路《六十六势》中基本涵盖了传统套路中所有的招法,同时还有一些独家招法。整套套路分一、二两路拳法,一路拳法以柔为主,以刚为辅,适合于初学者了解太极运动规律,养气培元,提高身体素质。二路拳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在一路的基础上,全面完善太极运动体系,升华对太极拳的理解和实用能力。两套拳互为阴阳,相互辅助,合二为一形成一套完整的太极拳。

纯柔者无力、纯刚者易折,太极拳的高级标准是阴阳平衡、刚柔并济。这种完善的阴阳对立关系,无处不在,甚至呼吸方式上都是两种形式交替使用。如刚招和柔招的呼吸方式就是一对互为阴阳的呼吸方式。两种呼吸调节方式分别对应刺激调节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而达到控制相应内脏器官的亢奋和抑制状态。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后,训练者可达到通过控制意念、呼吸、气血运行节奏等方法来调节身体植物神经的变化。
王家太极训练时要求学以致用,体用结合,经得住实践考验。一切运动的标准要符合太极的武术技击标准和基础的物理力学原理。从而更好的起到提高运动效率、增强内气、提高身体素质的强身健体目的。

王家太极将传统拳法理论中太极十三势等关键技术拆分细化讲解、训练。从阴阳的基础对应到五行的生克转化关系上,全面完善的掌握太极拳的核心元素。让每一名学习者能清楚理解理论并在身体上得到技术验证。
王家太极在技法理论上讲究“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与“抓、拿、摔、化、打”五种并用法共同使用,是一套技术全面完善的武术体系。同时在学习和训练中也有单独的专项训练技巧和方法,例如常见的针对摔法训练的推手、训练拿法的擒拿、训练打法的散打等。

总体讲王家太极不同于公园里常见的太极养生操,它的要求更加规范,不仅要求每一个动作在运动上符合呼吸规范,手脚协调一致,还要求在动作的标准上符合太极拳的实战技击要求,即每一个动作必须符合阴阳变化规律,要顺应内在气血运行规律和外在的物理运动原理,不可做违背自然规律伤害身体的运动。一切变化的总原则是所有动作要求以意念、气血催导外在劲力和肢体的变化,内催外、外导内相互变化,实现人和外在的能量交换,从而使身心走向更加趋于健康、积极、平和、喜乐的状


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王占海

王占海(原名王戰海,後更名王占海),男,1968年1月出生,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太極拳世界冠軍,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王西安大師之長子,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式太極拳王西安拳法第二代傳人,王西安拳法研究會副會長及執行總教練、太極禪文化國際發展公司技術總監。

王占海自幼在父親王西安言傳身教下苦練套路、揣摩實戰、深得真傳。深諳太極拳“四兩撥千斤”、“螺旋纏繞”之理,對太極技擊的“旋貫力”、“穿透力”、“化解力”頗有見地,16歲首次參賽即奪得冠軍,其後十餘年間參加所有全國及國際性太極拳賽事均奪得冠軍,從無敗績,被譽為“無敵戰將”。


王占海—履歷簡介

2014  

  • 開山收徒, 創立王家太極, 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太極拳宗師。

2011  

  • 與馬雲、李連傑共同創辦太極禪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致力於太極拳的都市化、時尚化, 讓世界的年輕人參與到太極運動中, 夢想將太極打造成為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 向全世界推廣中華太極文化。王占海在太極禪公司任總教頭一職, 主要負責技術研發, 產品研發, 教練培訓等技術方面, 是“太極禪”的幕後軍師。

2008  

  • 被聘為世界太極拳推廣大使

2007  

  • 在溫縣創辦溫縣戰海太極養生館

2000  

  • 在溫縣創辦陳家溝武術院

1997   

  • 在溫州創辦甌海國術學校

1994 –2000  

  • 蟬聯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中國陳家溝國際太極拳錦標賽交手擂臺賽 80公斤以上無差別級冠軍、陳式太極拳第一名、陳式太極單劍第一名

1992 –1998  

  • 蟬聯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中國陳家溝國際太極拳年會(後更名中國焦作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 兩年舉行一次)交手擂臺賽 80公斤以上無差別級冠軍。

1991   

  • 奪得第一屆中國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比賽無差別級冠軍。

1987-1991  

  • 在全國性賽事停辦期間, 潛心鑽研並自創了多項太極拳交手技法, 代父教拳, 培養了包括王戰軍、張保忠、張福旺在內的一批傑出的太極拳高手, 並在之後的十年間率領這支隊伍在國際太極拳比賽中包攬了所有級別的金牌, 打造了陳式太極拳王西安門下弟子在國際性比賽中不敗的傳奇。

1985-1987  

  •  蟬聯三屆全國太極拳、劍、推手、散手比賽冠軍。

1984  

  • 奪得陳家溝交手擂臺賽少年組冠軍。同年, 奪得河南省交手擂臺賽冠軍。


楊式太極

永年縣位於河北省南部,距邯鄲市15公里。永年楊氏太極拳為清道光年間廣府楊露禪所創,發源於永年縣廣府古城。此後永年縣先後出現楊班侯、楊澄甫、楊振銘等三十多位大師級拳師,被尊為“太極聖地”。

楊露禪外出學藝18年,悟得各路拳術精髓,對太極、八卦等健身技藝尤有深刻的理解,他在陳氏老架的基礎上創編出一百零八式的永年楊氏太極拳,回家後專職開館教拳。此拳傳承脈絡清晰,歷史上名人輩出,海內外廣有習練者。楊氏太極拳現在重點分佈在上海、北京、四川、西安、河北、廣東、海南及海外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楊氏太極拳其拳架舒展,結構嚴謹,由松入柔,積柔為剛,剛柔相濟,身法突出,含胸拔背,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內外結合,中正安舒,輕鬆自然,輕靈沉穩。永年楊氏太極拳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太極拳套路,主要包括大、中、小架,快架,三十二短打等;二是楊氏太極拳器械,主要包括太極劍、太極刀、太極十三杆等。

永年楊氏太極拳展示了人體文化的藝術性,老少皆宜習練。它有益於增強人民體質,習練者按其要求秉持講義重德的中華傳統武術精神,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有積極的作用。


王志遠

     王志遠先生,浙江省寧波市人,畢業於浙江大學,現任高級工程師。

王志遠先生早年習武,師承傅鍾文、沈壽、趙安洲等宗師。他生而穎悟,體格清健,且又性情和,沉靜穩重,追隨諸恩師左右,殫精竭慮,認真研習太極等內家拳術,數十載如一日,故深得恩師的厚愛器重,親授真傳,成為嫡傳楊式太極拳之衣鉢傳人。

他為弘揚發展太極拳事業,幾十年來未敢懈怠,在傅鍾文老師和沈壽老師倡導下,于1983創 了寧波永年太極拳社,為該社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隨之又倡導了香港永年太極拳社,現担任寧波永年太極拳社社長及香港永年太極拳社永遠名譽會長之職。

王志遠先生敏思勤學,博釆眾長。他注重理論的學習,在勤修太極拳術之同時,博覽拳論、拳史、拳譜,做了大量的拳學理論研究,遍閱名家著論,詳加考評,勘誤釋疑,心勤筆健,發表的論文難計其數。


楊家太極拳世系圖 (王志遠老師傳承圖)